日期:2022年10月12日(三)
時間:18:00~21:00(17:40開放入場)    地點:北藝大音樂二館M2601教室
非系上的師生一律採取網路報名,以上場次皆在北藝大音樂學系2館6樓簽到入場
報名表單
系上學生可直接進入教室
※歡迎有興趣者前往聆聽
※北藝大擊樂組&修課同學必到


朱宗慶 (名譽教授)

畢業於國立藝專音樂科,隨後至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深造,師事華特.懷格教授(Walter Veigl)和維也納愛樂前打擊樂首席理查.霍賀萊納教授(Richard Hochrainer)。1982年獲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為華人世界獲得該項文憑之第一人。2005年獲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高階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17年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回國後擔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積極活躍於音樂舞臺。1986年1月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是臺灣第一支專業的打擊樂團,並數度赴歐、美、亞、澳等多國演出。1989年成立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專司樂團行政事務。1991年創辦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自基礎教育來推廣打擊樂。1993年創辦「TIPC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建構引領國際打擊樂發展之重樂平台,至今共舉辦十屆。1998年創辦《蓺類》雜誌,1999年起每年舉辦「TIPSC台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提供年輕學子多元豐富的學習管道。

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音樂系教授兼主任暨研究所所長、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2009高雄世界運動會開閉幕式總導演,以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暨改制行政法人首任藝術總監與第四屆董事長、國家交響樂團團長;2017年1月至2022年4月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曾獲頒「金鼎獎」、「金曲獎」、「國家文藝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並由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 PAS)頒授「傑出貢獻獎」、「終身教育成就獎」,以表揚他對打擊樂藝術的貢獻與成就。2016年獲選PAS名人堂,是華人世界獲此殊榮之第一人;2020年以其在打擊樂、藝術教育、劇場管理等領域之卓越貢獻,獲頒「行政院文化獎」。

現任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榮譽教授。



盧文雅 (北藝大音樂學系音樂學組專任教授)
臺北市人,現任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2017-2022年7月曾任北藝大音樂系系主任暨音樂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

1984年進入師大音樂系就讀,跟隨莊思遠主修法國號,張彩湘副修鋼琴,並隨劉岠渭修習曲式學、西洋音樂史。1988年赴德國留學,先後於雷根斯堡大學及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在學期間,跟隨慕尼黑大學著名樂器史大師暨音樂學教授Prof. Dr. Jürgen Eppelsheim,以「貝多芬作品中法國號的使用」為碩士論文修得碩士學位。

1995年歸國後,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私立實踐大學音樂系、私立東海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音樂學、西洋音樂史。曾開設西洋音樂史、巴哈音樂專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音樂學論文寫作與指導、音樂學導論、音樂美學等課程。除了學校課程外,曾於臺中社會大學「365課程講座」、誠品音樂講堂、國家音樂廳等舉辦多場講座、演講。

2001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博士班,跟隨劉岠渭與王美珠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並以作曲家馬勒為研究主題,發表多篇相關論文。2007年以「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為題,取得博士學位。多次於「台灣音樂學論壇」發表論文及參與各項學術研討會。出版書籍《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北藝大與遠流,2017)、《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北藝大與遠流,2017再版)、《琴曲名家故事》(北藝大與五南書局,2018)、《猶唱新歌-孟德爾頌神劇研究》(北藝大與遠流,2022)。

陳慧珊 (臺藝大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

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兼創所所長暨藝文中心評論總監,為英國伯明罕市立大學之皇家伯明罕音樂學院博士暨榮譽校友 。

陳慧珊的究與教學領域包含:表演藝術跨領域研究、跨文化音樂研究、表演藝術美學、音樂新興展演研究、當代音樂劇場、音樂美學與評論、表演藝術研究方法論等。著有《傾聽弦外之音:音樂藝術跨界展演研究》(2016)、《現代音樂美學新論》(2010/2012)、《柏林愛樂百年傳奇》(2005)等專書;〈臺灣跨界音樂文化生態與趨勢研究――以2019-2021年臺灣跨界音樂演出為例〉(2022)、〈後疫情時代下的解構、調和與重建:2021年臺灣跨界音樂講評〉(2022)、〈從專業分科到跨域統合:臺灣教育體制下之表演藝術跨領域課程初探〉(2021)、〈探索未知:論當代國樂的游轉與蛻變――以2018-2021年臺灣國樂跨界演出為例〉(2021)、〈極度衝擊下的逆勢崛起:2020臺灣跨界音樂文化與生態評析〉(2021)、〈以藝術之名的眾聲喧嘩:2019年臺灣跨界音樂的現象與發展〉(2020)、〈2018年度跨界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2019)、〈表演藝術之翻轉學習:從跨領域趨向談起〉(2019)、〈洗盡鉛華 反璞歸真――從《婚禮》談史特拉汶斯基之新古典美學〉(2017)、〈後現代聆聽的挑戰與方向:聆聽慣習、生態途徑、音樂詮釋〉(2016)、〈反思「跨界音樂」:從音樂多元本體觀論當代音樂之跨界〉(2014)、〈臺灣私立樂團跨界展演初探――以采風樂坊、朱宗慶打擊樂團為例〉(2013)、〈臺灣公立樂團跨界展演初探――以臺北市立國樂團、國家交響樂團為例〉(2011)、〈Changing Tendency of Western Music Tradition in Taiwan〉(2009)、〈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音樂中的邂逅與發酵〉(2008)、〈跨文化美學的音樂詮釋――以臺灣當代作曲家之藝術觀為例〉(2007)、〈從道家美學論約翰•凱吉的無言之美〉(2005)、〈Detecting Seriousness under Romanticism: Hanslick on Brahms’ Symphonies〉等論文;譯有《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1997)等專書;指導博士及碩士學位論文迄今共63本。

陳慧珊教授曾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績優教師獎(2021)、教師優等研究獎(2019),獲教學評量成績優良獎17次,學術研究一級獎1次,學術研究三級獎6次;目前擔任教育部「表演藝術教育網站平台建置計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2臺灣音樂年鑑編輯計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22大觀表演藝術節小編實習計畫」等多項計畫案之計畫主持人或協同主持人,並開設「舞蹈與科技實作:互動程式Isadora動作辨識基礎功能學」等體制外之跨域多元學習課程。


吳思珊 (北藝大音樂學系擊樂組教授兼系主任暨所長)

擅長音樂劇場,1993年榮獲法國馬爾梅森音樂院第一演奏家文憑,並二次獲得「卓越評賞獎演奏文憑」以及「精湛技藝獎」;2008年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學位。曾師事朱宗慶教授,並曾與佳斯棟‧席勒維斯特教授學習音樂劇場,曾於法國與臺灣兩地舉辦個人獨奏會。1989年加入朱宗慶打擊樂團,至今致力於「音樂劇場」的研究與創新發表。2009年獨奏會《新擊樂思潮》入圍第八屆台新藝術獎;2014年吳思珊與何鴻棋打擊樂音樂會《你說我聽‧你聽我說》入圍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主任及管絃與擊樂研究所、音樂學研究所所長、朱宗慶打擊樂團團長。

吳珮菁 (北藝大音樂學系擊樂組專任副教授)

打擊樂家吳珮菁擅長木琴演奏,並以精湛的六支琴槌技法聞名國際樂壇。2005年獲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打擊樂博士,1994年獲美國北伊利諾大學打擊樂碩士。由朱宗慶教授啟蒙,曾師事安倍圭子、理查‧何利、羅伯‧崔伯及提姆‧彼德曼教授。

十八歲即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為創始團員之一,三十多年來,隨樂團登上世界各地舞台。1999年應邀「布達佩斯春季藝術節」,由阿瑪丁達打擊樂團協奏演出;2001年與鋼琴巨星阿格麗希合作演出;2009年《琴逢擊手》入圍台新藝術獎;2010年受邀參加美國「國際木琴高峰會」演出;2011年木琴獨奏會《Wonderland》入圍台新藝術獎。

吳珮菁經常受邀於國際木琴和打擊樂大賽擔任評審、並舉辦講座和獨奏會,例如比利時國際木琴比賽、義大利國際木琴比賽、台灣國際打撃樂節木琴比賽、中國打擊樂比賽、韓國濟州島銅管與打擊樂比賽、美國俄亥俄州大學世界音樂舞蹈節、立陶宛藝術節、克羅埃西亞打擊樂節等。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並擔任台北都會音樂台 (Bravo FM91.3) 及台中古典音樂台 (Classical FM97.7)《珮菁的擊樂世界》節目主持人。


施德華 (南藝大中國音樂學系專任教授兼音樂學院院長)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教授兼音樂學院院長、臺灣鼓藝運動協會理事長、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先後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並獲該校傑出校友;以及法國Rueil-Malmaison國立音樂院,獲擊樂演奏高等文憑首獎。曾任國防部示範樂隊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擊樂首席;高雄打擊樂團團長;全國大學校院藝文中心協會理事、推廣教育協會代表、文創產業協會代表等職。先後任教於臺灣藝術大學、臺南大學、中山大學、南華大學、臺南藝術大學等校。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學務長、研發長、國際交流中心主任、應用音樂學系與中國音樂學系主任等職。長期擔任各類重點藝術競賽與各級地方文化相關審案評委。

近年主要學術研究與著作包括:《烏茲別克手鼓‧阿巴斯卡塞姆調查與研究專輯》、《中國獅舞之藝術》、《中國打擊樂形態之研究》、《2020臺南市傳統表演藝術複查計畫》等專書;及〈中國傳統擊樂器之歷史與分類〉、〈潮州大鑼鼓之研究〉、〈蘇南十番鑼鼓中十八六四二之探討〉、〈敦煌壁畫樂器〉、〈歐洲中世紀前期教會音樂〉、〈中國民間表演鑼鼓之歷史〉、〈中國鑼的歷史及其形制之研究〉、〈中國鈸的歷史及其形制之研究〉、〈中國民間表演鑼鼓中鼓類樂器的演奏方法〉、〈中國民間表演鑼鼓中鑼鈸類樂器的演奏方法〉、〈中國民間視覺形鑼鼓樂之形態類別〉、〈台灣獅舞藝術之研究〉等學術期刊論文;以及編著《小鼓基礎練習》、《鍵盤擊樂-旋律小品》、《鍵盤擊樂-名曲選集》、《鍵盤擊樂-音階練習》、《木琴四棒基礎練習》、《爵士鼓基礎練習》、《板鼓技巧練習》、《西非手鼓》、《伊朗手鼓》、《排鼓基礎教程》等擊樂曲譜教材。